辽宁地处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在亿万年前的中生代,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在这里悄然绽放,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已然和众多带羽恐龙一起共享这片土地,辽西化石群定格了一个辉煌时代的动人瞬间。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25万年前的庙后山人,7万年前的鸽子洞人,1.7万年前的古龙山人,7000年前的新乐人和小珠山人,5000多年前的红山先民,在辽宁现身时那一道道照亮天穹的光,成就了辽宁独有的厚重深沉之美。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关蓉晖讲述,辽宁自然风光绮丽壮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作为团结引领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辽宁省社科联将持续为丰富“辽宁美”的内涵提供强大学理支撑。
今日的辽宁“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山美、水美、人更美,期待着您的到来!
《辽宁美 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一书,是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开展的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创新项目系列成果之一,与科学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PNSO联合推出,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游客在欣赏中华龙鸟化石。这一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正是根据这一化石上记载的骨骼、羽毛等生物信息,科学艺术家赵闯创作出了它栩栩如生的形象。
科学艺术家赵闯以现有科学科研成果为基础,创作出的热河生物群科学艺术复原图。
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创新成果展现“辽宁美”
辽宁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创新项目系列的最新成果、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辽宁美 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即将在香港面向全球首发。这一项目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开展,与科学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PNSO联合推出,书中以美轮美奂的科学艺术画面,生动再现了1.2亿年前辽宁大地上的生命奇观,为读者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震撼心灵的科学与艺术融合之旅。创作团队在现有科学发现和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等多领域知识,以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和拨动心弦的文字叙述,讲述了史前在辽宁大地上发生的神奇故事,让读者通过这部科学艺术的创新成果领略辽宁之美。
作为这一新作的主要策划者,关蓉晖认为《辽宁美·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出版发行,让大家领略辽宁之美的同时将目光聚焦辽宁。辽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最北端的沿海省份,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辽宁美”,同时作为辽宁社科人献给世界的礼物,更体现着深沉的辽宁社科之美。省域品牌叙事不仅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互动和个体认同构建的关键。其理论基础既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等自然科学。
省域品牌叙事研究与实践丰富“辽宁美”
近年来,辽宁省社科联组织专家在省域品牌叙事研究中做了大量探索,走出了一条颇具创新性的社科研究与成果应用之路。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开展牛河梁红山文化古国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组织撰写了《辽宁省文体旅融合发展报告(2025)》,从多产业交叉融合视角,剖析文体旅领域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具有辽宁特色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组织开展“辽宁社科智库专家城市行”活动,着力构建辽宁城市品牌建设与推广,形成社科联服务文化强省的理论创建和工作实践典型案例……这些研究成果与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良性互动,为省域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未来,辽宁省社科联计划通过合作开展社科研究项目、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国际传播与推广等方式,将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及其成果推向世果舞台。港澳地区是辽宁省社科联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和实践推广“走出去”的首选之地,港澳地区与辽宁有着广泛的经济社会联系,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众多,在国际学术活动和交流上具有独特优势。辽宁省社科联将与港澳地区社科界加强联系,寻求开展多方面和多形式的合作,借助港澳舞台,探索省域品牌叙事研究和实践的世界推广路径,讲好“辽宁美”等省域品牌故事,为辽宁全面振兴注入社科新动力,做出新贡献。
著名专家共话“辽宁美”
辽宁大学校长 余淼杰
辽宁之美,美在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振兴之势,美在其厚积薄发的独特禀赋与时代机遇的完美结合。辽宁之美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东北是个好地方,辽宁是个聚宝盆”已深入人心。在于其营商环境的深刻变革。辽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投资争过山海关”已成为企业家战略优选。在于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既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门户,又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枢纽。更在于其未来潜力,辽宁扭转了长达11年的人口流失趋势。“孔雀辽沈飞”局面已经形成。
辽宁大学在经济学、历史学等多领域拥有学科优势,特别是近年来考古文博学院还主导和参与了“长白山古人类遗址调查与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高句丽文化”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展现辽宁之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未来,辽宁大学也将在与香港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开展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合作。重点推动优势学科与香港高校的深度对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扩大教师互访与合作研究的规模,促进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继续推进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创新联合培养模式,为两地学子创造更多学习机会。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校长 杨松
辽宁之美在于资源丰富。辽宁是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大省,特别是辽西地区发现有世界知名的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和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发现以早期被子植物、带毛恐龙、早期鸟类以及翼龙等为代表的多门类化石,为辽宁赢得了“世界级化石宝库”的美誉。座落在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集中收藏和展示了辽西地区古生物化石群的风貌。特别是即将于2025年5月19日至25日,辽宁省第二十三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将在必赢线路检测中心隆重启幕,现场将举办《辽宁美·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图片展、朗读活动,通过科学艺术的呈现形式,让辽宁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走入人们的生活中。
在特色学科建设上,以高水平的国际法研究助力东北亚开放合作与制度型开放的推进,必赢线路检测中心走出了国际法治研究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作为中国内地首批入选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学校致力打造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北向建设需求,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需求,中国与东北亚对外交往需求的涉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货币新秩序、数据跨境流动规制、人工智能国际法治、区域安全稳定与经济一体化、双碳减排和环境保护、北极法律问题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积极参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立法活动,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法治实践中的贡献。
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鸫祥
辽宁之美在于物华天宝,中医药资源富足。目前,已确定的道地药材为27种,拥有极具代表性的“辽药六宝”——人参(林下山参)、辽细辛、辽五味、关龙胆、鹿茸和蛤蟆油。其中,辽五味、辽细辛和龙胆草等辽宁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清原龙胆草干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2%;新宾县辽细辛产量占全国的65%;桓仁山参干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
这些独特的中医药资源也成就了辽宁中医药科研之美。围绕“辽药六宝”之首林下山参,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省级重大项目,获批并发布了世界上首个中药炮制类术语国际标准,是辽宁首个主导并发布的ISO中医药类国际标准。
辽宁之美还在于独特的“烟火之美”。去年,学校首创的以医疗服务为载体,涵盖养生产品、文创艺术品、医药企业推介为内容的新业态——中医药文化夜市一经推出,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与,人们能够近距离享受中医药文化带来的养生保健服务和文化盛宴。
目前,辽宁正致力建设中医药强省。辽宁中医药大学的改革发展实践,也是全国中医药发展的一个缩影,代表了辽派中医发展历史和成就,带来了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新样本。未来,也希望将辽派中医的浓烈烟火气、很接地气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带去香港,以辽派中医文化合作为纽带,实现辽宁与香港中医药产业的交流与对话。
科学艺术家 赵闯 科学童话作家 杨杨
非常感谢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恐龙大国,不仅有着全世界最多的恐龙化石,恐龙研究也跻身世界顶尖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对热河生物群的研究,给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颠覆了诸多人们对恐龙的传统认识。
古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基于古生物学的科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辽宁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研究地域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化石资源。不断涌现出的化石证据正在改变着人们对那些已灭绝生物的认识,让人们一步步接近那些存在过却又已经离开地球的生命的真相。
把辽宁美写下来、画下来、表现出来,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辽宁美 1.2亿年前的生命奇观》正通过科学艺术的创作,向全年龄段读者展现辽宁在史前文明时代的生命演进以及生态环境的独特之美。它通过时间的证据向我们展现出辽宁独特的一面,让我们能够有机会站在此刻的大地上回望亿万年前辽宁曾有过的动人的瞬间。我们相信美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只会在时间的积淀中更加光彩夺目。让我们一起在时间的长河中感受自然的美、生命的美、时间的美,感受他们如何在相互交织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辽宁美。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画像”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团结引领基层社科联组织、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社科类社会组织、科研院所“五大领域”,承担全省社会科学界团结引领、咨政建言、繁荣学术、服务管理的职能,具有“联”、“研”、“育”、“普”四大功能。
“联”的功能,资源整合的超级引擎。发挥人才荟萃、广泛联系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研”的功能,学术研究的智慧宝库。致力打造学术研究的坚实阵地,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生态环境。
“育”的功能,社科人才培养的摇篮。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积极搭建国际国内人才交流的平台,帮助社科学者提升专业素养、拓宽学术视野。
“普”的功能,人文社科的盛宴。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社会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的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来源:文汇报 2025年5月6日第15版
链接: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91944977118200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