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工作回顾暨中国“70后”作家创作研讨会开幕式在必赢官网图书馆五楼举行。
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朱庆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程光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当代文学室主任陈福民,辽宁大学文学院前院长高凯征,必赢官网校长林群、党委副书记贾玉明、副校长张辉、郝德永、王大超,部分“70后”作家和批评家,必赢官网各院所、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教授主持。

校长林群致辞
校长林群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建所十年来的学术努力,由研究所领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已经成为辽宁省的重点学科,初步跻身于国内该学科的领先方阵之内,其学术水平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贺绍俊教授作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建所十年的工作回顾。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朱庆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程光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院当代文学室主任陈福民,辽宁大学文学院前院长高凯征,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兄弟院所代表孙革和赵慧平先后致辞,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建所十年的成绩表示赞赏和肯定。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胡玉伟宣读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杂志社等单位发来的贺辞。
开幕式后,与会作家、批评家举行了“70后”作家创作研讨会,就“70后”作家的创作现状、评论界的研究现状、“70后”作家的创作前景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讨。
“70后”作家逐渐成为中国文坛创作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创作日益引起了读者和批评界的广泛瞩目。总结这个创作群体的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是这次学术会议的宗旨。会议特意邀请了一批“70后”作家、批评家甚至更为年轻的“80后”作家、批评家参加,力图创造一次作家与批评家的对话,一次不同代际之间的批评声音的对话。
世纪前后,“70后”作家在自然成长的状态下逐渐占领了主要文学刊物,意味着一代作家的成熟,也赋予了“70后”作家这一概念更实的文学内涵。研讨会上,作家与批评家首先就这一概念的合理性进行了坦诚的对话和交流。“70后”作家普遍不愿意自己的创作被某一固定的概念所约束,不愿意为了某种共性而牺牲个性。批评家认为,尽管“70后”作家呈现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样态,但如何找出他们的共性,并不是批评家的勉力而为,而是时代所决定了的。在对话中,批评家们对于“70后”作家表达了“不着急”的写作心态和抱负,并将“不着急”作为“70后”的关键词。
“70后”与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次会议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之一。“70后”这一以代际而命名的概念,之所以具备可言说性,就在于“70后”这一代的成长期正处于两个时代交替的阶段,在这样一个交替期,其过渡性特别突出,这种过渡性也典型地体现在“70后”的心理塑型过程中,他们既延续了过去,又在与过去决裂,既大胆地迈向未来,又显得步履艰难。“70后”告别了过去的历史,这使得他们的创作不像“50后”、“60后”具有一种大历史和大背景的诉求。但也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以“50后”的历史观来要求“70后”,恰好是在历史观上,“70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们不再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建构历史,而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建构历史。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用批评“50后”的话语体系来批评“70后”,并不能切中要点,当下最大的问题是找到有效的批评方式来处理“70后”作家的创作。与会学者还讨论了“70后”作家与都市文学的关系,“70后”作家的精神疑难以及“70后”和知识积累和知识空间,等等。
与会者也对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敏锐的学术眼光表示了赞赏。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成长为当代文学学科的重镇,他们始终站在文学前沿,强调当代文学研究的动态性和实践性,活跃在文学批评的第一线,也开拓了新的学术空间。
此次研讨会由必赢官网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联合举办,《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和《文艺争鸣》杂志社协办。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主持会议

中国“70后”作家创作研讨会现场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